黄芪

黄芪

类别药食两用菜谱收录 222 种做法
别名王孙、黄耆、戴糁、戴椹、独椹、蜀脂、百本、百药绵、羊肉、绵黄耆、绵耆、绵芪、箭芪
用量内服:煎汤,10~30g(大剂量120克);或入丸、散、膏剂。

黄芪相关菜谱

黄芪原料介绍

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和膜荚黄芪等的根。蒙古黄芪为多年生草本,生于山坡、沟旁或疏林下,分布于东北、华北及新疆、本期等地,在东北、内蒙古、河北、山西等地有栽培;膜荚黄芪生于向阳山坡或灌边缘,或见于河边沙质地。

播种后1至7年采收,气温高、土质较差的地区生长1至2年即可采收。于9至11月或春季冬芽萌动前采挖,深刨以防折断根,切下芦头,抖净泥土,晒至半干,堆积1至2日再晒,直至晒干为止,剪去侧根及须根,扎成小捆。

1.内蒙古黄芪根呈圆柱形,上粗下细,少有分枝,长20至60厘米,直径1至3厘米。表面淡黄棕色,有明显的皱纹及横切长皮孔。质硬而韧,断面纤维状,略带粉性。气特异,味微甜,嚼之有豆腥气。

2.膜荚黄芪根与蒙古黄芪的根相似。

以条粗长、皱纹少、质坚而绵、断面色黄白、粉性足、味甜者为佳。

黄芪相克食材

黄芪 + 杏仁 会降低营养价值详情»
黄芪 + 玄参 功能相克详情»

黄芪适用人群

表实邪盛、湿阻气滞、肠胃积滞、阴虚阳亢、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者,均禁服。

黄芪制作提示

1补气升阳宜炙用;益卫固表、行水消肿、托毒生肌宜生用。

2气虚体弱,倦怠乏力,食少懒言者,宜与人参或党参相须为用。

3若脾虚食少,便溏或泄泻者,可与白茯苓、薏苡仁同用。

4体弱表虚,肌表不固之自汗,及虚人易感风邪者,宜与防风、白术同用。

黄芪食疗作用

黄芪味甘、性微温,归脾、肺经;

入气分,可升可降;具有补气升阳,固表止汗,行水消肿,托毒生肌的功效;

具有内伤劳倦,神疲乏力,脾虚泄泻,肺虚喘嗽,胃虚下垂,久泄脱肛,阴挺,带下,吐血,便血,崩漏 ,表虚自汗,盗汗,水肿,血盖,痈疽难溃或溃久不敛。

黄芪食物相克

黄芪恶白鲜皮,反藜芦,畏五灵脂、防风。

黄芪相关内容

黄芪本作黄耆,李时珍曾解释:“耆者,长也。黄耆色黄,为补药之长,故名。今欲通作黄芪。”苏颂曰:“其皮折之如绵,谓之绵黄芪。”陈承《本草别说》则云:“黄耆本出绵上者为良,故名绵黄耆,非谓其柔韧如绵也。”又因其根长如箭杆,故名箭芪。

黄芪这药是一个常用的补气药,补而不燥,在中医界有“十药九芪”的说法,可见黄芪是用量最大的中药之一。黄芪除了具有补中益,固表止汗的作用之外,最新研究发现,它对癌症的治疗也有着特殊效能。

以上是黄芪的介绍
菜谱大全
食疗菜谱
食材大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