肉桂

肉桂

类别药食两用菜谱收录 55 种做法
别名牡桂、桂、大桂、筒桂、辣桂、玉桂
用量内服:煎汤,2至5克,不宜久煎;研末, 0.5至1.5克;或入丸、散。外用:适量,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。

肉桂相关菜谱

肉桂原料介绍

肉桂为樟科植物肉桂和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。肉桂常绿乔木,生于常绿阔叶林中,但多为栽培。我国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均有栽培,尤以广西栽培为多,大多为人工纯林;大叶清化桂,我国从1962年从越南引种,栽培于丘陵或斜坡山地,在广东、广西等地有大面积栽培。

多于秋分后,剥取栽培5至6年的树皮或枝皮,晒1至2天,卷成圆筒状,阴干,称油筒桂(广桂);剥取10余年的树皮,将两端削成斜面,夹在木制的凹凸板中晒干,称企边桂;将老树干离地30厘米处,作环状剥皮,放木夹内晒至九成干,取出,纵横堆叠,加压,约1个月干燥,称板桂;桂皮加工过程中余下的边条,削去外部栓皮,称桂心;块片称桂碎。

肉桂干以两侧略内卷呈浅槽状,习称“企边桂”;干以和枝皮呈卷筒状,习称“油筒桂”,长30至50厘米,宽或筒径2至10厘米,厚2至8毫米。外表面灰棕色,略粗糙,有突起的皮孔;内表面棕红色,平滑,指甲刻划显油痕。质坚实而脆,折断面颗粒性,近外层有一条浅黄色切向线纹(石细胞环带)。香气浓烈特异,味甜、辣。以外表细致、皮厚体重、不破碎、油性大,香气浓,甜味浓而微辛、嚼之渣少者为佳。

南玉桂为植物大叶清化桂的干皮和枝皮,药材性状与肉桂相似,嚼之特别清香,化渣,一般认为质量较好。

肉桂宜搭食材

肉桂 + 猪肚 可健脾胃详情»
肉桂 + 鸡肝 可补肝肾、温肾阳详情»
肉桂 + 蜂蜜 可降血脂详情»
肉桂 + 狗肉 可补火助阳详情»

肉桂营养分析

桂皮含有挥发油,油中主要成分为桂皮醛(Cinnamaldehyde)、少量乙酸桂皮酯(Cinnamyl acetate),桂皮酸(cinnamic acid)和肉桂醇D1、D2等。这些成分有促进唾液和胃液分汤及增进消化的作用。有温肾补肾、祛寒去痛的作用。

肉桂适用人群

阴虚火旺、里有实热,血热妄行及孕妇禁服。

肉桂制作提示

1下焦阳虚火衰,症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,阳痿遗精,小便不利或频数者,最宜与附子相须为用,以增强温补肾阳之功。

2久寒积冷,寒凝气滞,而致脘腥冷痛,胁肋胀痛,肠鸣泄泻者,可单味研末服。

3本品入肝肾血分、能温经通脉,故常用于寒凝经脉、气血瘀滞所致的痛经、经闭及产后腹痛等症,临床宜与川芎、当时等同用。

肉桂食疗作用

肉桂味辛、甘,性热;归肾、心、脾、肝经;香辣气厚,降而兼升,能走能守;

具有温肾助阳,引火归原,散寒止痛,温经通脉的功效;

主治肾阳不足,畏寒肢冷,腰检酸软,阳痿遗精,宫冷不孕,小便不利或尿频、遗尿,短气喘促,浮肿尿少;脘腹冷痛,食少便溏;命门火衰,火不归原,上热下寒,面赤足冷,头晕耳鸣,口舌糜烂;虚寒腰痛,寒湿痹痛,寒疝,痛经经闭,产后瘀滞腹痛,阴疽流注,痈疡脓成不溃,或后溃后不敛。

肉桂食物相克

用桂忌用诸葱。

肉桂相关内容

桂,因其叶脉如圭而得名。范成大《桂海虞衡志》曰:“凡木叶心皆一纵理,独桂有两道如圭形,故字从圭。”或曰桂犹圭,桂之功用执圭之使也。陆佃《埤雅》云:“桂犹圭也,宣导百药,为之先聘通使,如执之使也。”入药以皮厚如肉者佳,故名肉桂。

以上是肉桂的介绍
菜谱大全
食疗菜谱
食材大全